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法定文化資產-大廟景福宮

  • 發布單位:人文課
  • 資料提供單位:桃園市桃園區公所

基本資料

大廟景福宮

名稱
大廟景福宮
地址
桃園區中正路208號
營業時間
06:00-21:00,全年開放
完成啟用時間
清乾隆十年(1745)

介紹說明

地  點:桃園市桃園區中正路208號

開放時間:06:00-21:00,全年開放

興築年代:清乾隆十年(1745)

保存團體:桃園景福宮管理委員會

交通方式:景福宮位於桃園市中心區,停車不易,可搭乘桃園客運1 號公車,在景福宮站下車即可到達。


景福宮座落於桃園區中正路、中山路與博愛路所圍成的交叉圓環上,創廟至今已有兩百六十年的歷史,現由財團法人景福宮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及景福宮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維護。景福宮不但是舊桃園街的信仰中心,也是桃園市地理中心,該廟座北朝南略偏東,是一座面寬九開間兩進兩廊的四合院廟宇建築。主祀神明開漳聖王合祀神明玄壇元帥,兩側配祀觀音佛祖與天上聖母,中央天井兩側的東、西廳奉祀金母娘娘與註生娘娘,正殿次間及兩側配殿亦恭奉眾多神明,充分顯現信徒們虔誠且多元的信仰特徵。

景福宮的創建可追溯至清乾隆十年(1745),墾首薛啟龍捐田產二十餘甲倡建,清嘉慶十五年(1810)再由地方善信簡嶽等捐獻重建,至清嘉慶十八年(1813)完竣,呈現完整且具規模之格局。當時宮廟有前中後三殿,慶成典禮相當隆重且有官員蒞臨致贈匾額,意義非凡。景福宮在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日明治三十三年)起,被日本統治官員徵用部分空間,作為臺北師範學校國語傳習所桃仔園分教場,長達四年之久,直至廟方捐售廟產田地二十餘甲,新建桃園公學校(今桃園國小)供其遷移使用,景福宮才得以恢復信仰中心的用途。

民國十二年(1923,日大正十二年),景福宮為因應市街擴展政策,向後遷移並進行大規模的改建,由當時桃園街長簡朗山親自主持其事,敦請出身板橋的漳州派名匠陳應彬參與修建,陳應彬的次子陳己元第一次主挑大樑之作,即是民國十四年(1925,日大正十四年)以景福宮為對象,其與出身新莊的吳海同採「前後對場」競技的方法修築大廟,二位宗師施工嚴謹各顯神通,使得桃園景福宮與臺北保安宮一樣,成為臺灣少見的著名對場寺廟。同時,景福宮主殿的歇山重簷的「歇山假四垂」作法,在臺灣亦僅見於臺北保安宮、北港朝天宮這三座廟宇,當時的重修也引用鑄鐵欄杆的工藝技術裝飾,使完工後的大廟呈現中西混合的建築造型,成為五門殿堂、兩殿兩廊,中後殿合併的格局。

民國二十六年(1937,日昭和十二年)中日戰爭爆發,雖有皇民化運動政策的壓迫,幸因桃園地區政令執行尚屬寬鬆,主要神明祭祀如常,影響不大,僅建醮停辦。

民國三十八年(1949)國民政府遷台,景福宮為國軍部隊暫行進駐,廟埕也被民眾搭棚設攤佔用,直到民國四十九年(1960)政府整頓市容,才回復廟埕清靜。民國五十年(1961),眾仕紳成立景福宮重建委員會,倡議重修增建,推薦徐朝全為主任委員,完竣後並恢復停辦長達三十六年的建醮活動。此後,景福宮又歷經民國六十五年(1976)、七十二年(1983)、九十五年(2006)共三次之整修,呈現今日之風貌。民國七十四年(1985)經內政部公告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現為縣定古蹟。

景福宮於農曆元月十七日前往大溪進香,並舉行遶境活動,場面極為盛大;二月十五日為開漳聖王聖誕,屆時諸姓社團演戲酬神,非常熱鬧;此外,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渡,更是桃園市最盛大的活動之一。因此,景福宮可謂桃園市區最重要的信仰中心,被當地民眾稱為「大廟」,不僅香火鼎盛,廟埕為市中心的開放空間,更是桃園市民日常聚集聊天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