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傳統藝術與民俗節慶-桃園鈞天社

  • 發布單位:人文課
  • 資料提供單位:桃園市桃園區公所

基本資料

桃園鈞天社
名稱
桃園鈞天社

介紹說明

臺灣的民間曲藝分為「南管」與「北管」兩大主流,北管戲曲融合臺灣本土樂、漢樂及歷史劇,桃園地區約在清乾隆時期即有北管子弟團的活動,到了日治時期,北管子弟團數量大增,與地方生活密切結合,其活動形態主要有出陣、踩街、排場及演戲等四種,各種廟會慶典之類的場合,不時可以見到北管的演出,為當時臺灣民間相當盛行的表演藝術。

桃園鈞天社成立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明治三十三年),屬於「福祿」派(舊派)的北管樂團,距今約有一百一十年的歷史。當時是為了景福宮的慶典活動,由徐朝金與徐阿炎共同發起組織召集同好所組成,其社館乃依附在桃園景福宮後殿,並供奉西秦王爺神像。

鈞天社於日治末期曾停止活動,光復後才恢復活動,當時仍定期演出子弟戲,後來因為無後代傳承與場地問題,於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停止演出,戲服也已損壞,無法保存下來。

目前鈞天社設有北管部、神將部、旗仔部及龍部等組織,社員有一百多人,男女皆有,平均年齡約為五十歲左右。社員平常練習時間多在晚間,由各部部長親自教授,練習地點就在景福宮內,因此,所使用的樂器、神將器物及旗幟皆放置於景福宮內。

現今,鈞天社每年都會與鎮撫社、同興社、同樂社、永燈社、永興社、同義軒及晉福社等社團參與農曆正月十七日迎景福宮開漳聖王、三月三日中壢慶典、六月二十四日西秦王爺聖誕、七月十四日放水燈遊街、十一月二十六日水醮等活動,活動當日,各式陣頭綿延數公里長相互較勁,大規模的遶境活動,更增添了慶典的熱鬧氣氛。